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生活

4旬男突心跳停止昏迷 送医「降低体温」及时救命

2022-10-23 17:00:02

图片来源 /健康医疗网

44岁的瞿先生,某日洗完澡准备休息时无预警昏厥,送到医院,心肺功能停止,在急救、设备叶克膜并排除脑伤意外后,被送到心导管室,检查发现,其三条冠状动脉都有狭窄病灶,医疗团队直接以心导管放置冠状动脉支架打通阻塞的血管,考量病人持续意识不清,导管介入术后在他身上设备「低体温疗法」仪器,送到加护病房观察施行「目标体温管理」(Targeted Temperature Management,TTM),两个礼拜后,瞿先生心肺功能趋于稳定,移除叶克膜,平安出院


确定非脑出血造成昏迷 后续皆送至心导管室


当一名到院前心肺功能停止的病人来到医院,急诊医护人员进行心肺复苏急救,心脏血管外科会替病人设备体外心肺循环辅助,稳定生命征象,只要确定不是脑出血造成的昏迷,就会将病人送到心导管室找寻可能的病因,决定治疗方针。


目标体温管理 降低感染


但许多民众不知道的是,在治疗完病灶后,医疗团队会针对心跳休止、经急救复苏的病人施行「目标体温管理」,通过低体温疗法,降低感染情事。


台湾台北慈济医院心脏血管科詹仕戎医师指出,人体在休克时体温产生变化,体内细胞也休克缺氧坏死而产生发炎物质,进而造成脑部损伤。另外肠道菌丛可能在休克后位移,引起潜在的感染发炎。因此当病患的生命征象在体外心肺循环辅助稳定后,第二关要当心病患是否有感染的问题。


感染亦会刺激脑部产热,加重脑部伤害,所以体温管理的目的就在降温,不让人体发烧,避免脑部发炎影响日后神经学功能。


非人人适用目标体温管理 需医疗团队评估


詹仕戎医师解释,一般而言,会先将病人的体温降低到摄氏33度,持续24小时再缓慢回温,而后将体温调控维持在36度,让生理状态回到原本的样子,最后视病人的情况选择移除低温导管的时间。


但詹仕戎医师提醒,并非所有病患都适用目标体温管理,若是末期病人、严重外伤、严重休克或凝血功能异常者等将不适用,所以仍须由医疗团队进行专业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