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从恐怖的大象到和平小白兔,40年中国边境上的俄军力量变化

2022-12-05 17:05:06



在中国坎坷波折、历经屈辱的近代历史上,是否真的有一个国家给中国造成过生死存亡的威胁?应该说,是有的,但并不是日本,而是苏联

因为如果回顾历史我们会发现,日本发动的战争,最终让中国得以跻身“列强”行列,他们的威胁并不是那么可怕的。

至少蒋介石在1939年就已经能腾出手来一边和日本人“打假赛”,一边折腾积极抗战的八路军了,而苏联的威胁倒是让中国开启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军事战备工程。

在19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之后,苏联在中国北方边境陈兵百万,针对中国的军事准备在1970年代初步成熟并在1981年达到顶峰。


具体而言,苏联在远东的军事部署分为几个部分:1,远东军区。2,后贝加尔军区。3,中亚军区。4,太平洋舰队。

这四大军区的规模当然比不上苏联在西线与北约接壤边境的军事部署,但仍然是规模庞大的军事力量,苏联在远东的军事部署趋于成熟时1970年代之后,在1991年苏联解体之前没有明显变化。

苏联在远东的部署兵力包括近两百个陆军师,其中约25%部署在中苏边境周边,两个师部署在库页岛,一个师部署在勘察加半岛。

苏军在远东部署的部队属于“B类师”与“C类师”,这些部队属于苏军战备体系中的第二级部队,在和平时期维持完整编制状态下的所有装备。


不过人员并不齐全,B类师只有50%人员而C类师只有25%的人员,在战时这些部队需要一定的时间征召预备役军人填满编制进行恢复性训练。

由于人员存在大量空缺,苏联在远东的将近200个师实际上总人数只有约70万人。

除此之外他们还有规模庞大的空军部队总计约13万人,装备着将近1000架作战飞机,以及苏联太平洋舰队13万人,装备两艘航母领衔的总计将近150艘各种大型水面、水下作战舰艇以及其他辅助小型舰艇。

不过在临战状态下完全征召兵力之后,苏联在远东的军事力量满编状态将超过300万人,也就是说其实苏联远东军事力量仅仅在人数上和解放军对比的话也不算少。


最后就是核力量部分,苏联在远东地区部署的核武器只是他们核力量的零头,巅峰时期不超过300枚弹道导弹与配套的1000枚核弹头以及苏联空军的4个具备核打击能力的战略轰炸机团。

不难看出,相比起苏联的军事力量总量,他们在远东地区部署的军力确实可以说只是零头。

苏联的这种部署模式,一方面是因为当时的解放军在装备水平、训练水平方面与他们有较大差距,另一方面,则是苏联笃定“中国不可能主动出击进攻苏联,因此在战争爆发前苏军有充足的时间让部队完成整备进入临战状态”。


但即使如此,他们给当时落后的新中国造成的威胁也是极其巨大的,因为哪怕是冷战结束的时候,中国解放军装备的所有核弹头加起来都不超过50枚。

为了应对苏联的威胁,冷战时期中国对苏联的战备应对有两个大型工程,分别是三线建设与大规模建立“生产建设兵团”。

三线建设,这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全国性战备工程,开始的时间就是勃列日涅夫上台的1964年,工程假定中苏之间可能爆发的全面战争。

将主要部署在北方地区的重工业体系向“安全的三线地区”转移,包括四川、云南、贵州、青海、山西等地,这个工程耗时三个五年计划于1979年结束,期间总计耗资超过2000亿元人民币。


除了工业体系的转移外,还在这些地区修建了大量的军事设施与人防工事,最终这些资产估值约合1400亿元人民币,占全国类似资产总值的三分之一。

今天中国内陆腹地的工业体系就来自于“三线建设”,云贵川三个地区许多防空洞就是三线建设留下的烙印,虽然最终这场全面战争并没有爆发,但在改革开放之后却也转化成了一些经济发展的支持动力。

再比如说,今天的中国人对“生产建设兵团”这个词已经非常陌生了,建设兵团的诞生和苏联的威胁没什么关系,而是建国后全国经济大发展时期的产物。


在思想上可能也借鉴了明朝时候的“军屯”的一些思路,生产建设兵团,顾名思义,就是和平时期从事生产,在战争时期则能承担国防重任,当时在内蒙古、新疆等边陲省份,建设兵团被预定担当抗击苏联入侵的第一道防线。

但生产建设兵团最初的规模并不大,真正大规模推行这项政策是在中苏交恶之后,本质上是作为三线建设的补充存在,生产建设兵团的工程全面完成后,总计有干部战士近250万人,连带家属近500万人,总计接近1971年时候中国总人口的1%。

中国冷战时期面临着两个方向的威胁,其一是东南面来自海洋的威胁,其二则是来自北方陆地方向的威胁,第二种威胁直到苏联解体之后才逐步放松,但在千禧年后的一段时间里又重新出现过。


而面对苏联的威胁,解放军的军事部署则体现了“弹性防御”的思想,当年有人说“建设兵团是炮灰”,这个说法一点错都没有,一旦战争爆发,在北方边陲地区部署的数百万建设兵团会成为抗击苏修的第一道屏障。

但他们能够获得的支援死极其有限的,因为相对实力小得多的解放军需要保存战力,将大部分相对精锐的部队部署在远离边境的区域以躲避苏联的战略与战术打击。

而在战争爆发后,建设兵团的战士与指战员,以及他们的家属可能都需要在边境周边焦土抗战,而中国北方边陲荒凉的自然环境下,他们几乎没有生还的希望,他们将用自己的血肉与意志,操纵仅有的那么一点武器去消耗苏军。


然后当苏联深入中国内陆,此时他们会遭遇零星强度并不是很高的阻击行动,期间解放军的二三线部队会尽可能在降低己方伤亡的情况下阻碍、迟滞苏军进军,接近到新中国重要的政治、军事、经济、人口中心后,解放军的主力部队才会进行绝不后退的反冲击行动。

简而言之:用空间换时间,就像抗日战争时候所做的那样,因为当时的苏联陆军是如此强大,他们一个步兵师就装备有超过100辆坦克,他们一个步兵师的重火力与各种轻重车辆的数量可能就相当于解放军的一个军。


即使是有“万岁军”之称的38军,也被认为只可能在作战中与苏军一个师对抗,甚至还只是一个苏联军队框架内的“二类师”,而他们的预设战场,其实就是唐山-北京-保定-石家庄,这是距离边境至少800公里以上的区域。

在这条阻击线的北方,是占到中国领土总面积将近超过三分之一的领土,这些领土都会在军事上被放弃,因为这些地区并没有中国重要的军事与经济区,而且因为地理原因也很难防御。

在1980年代初,苏联势力如日中天,很多人肯定知道鼎鼎大名的“西方-81”战略军演,这次军演中苏联军队投入了数十万人,上万辆坦克、几千架飞机,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陆地军事演习。


而作为回应,中国在几个月后的1981年9月举行了“华北大军演”,投入部队总计114000人,动用坦克、装甲车辆1300多辆、1500门火炮、近500架飞机与10000辆汽车,这是新中国建国后最大规模的军事演习之一。

这一时期中苏关系已经彻底对立,苏联在1980年代初还加强了在远东的军事部署,增加布置了针对中国的弹道导弹与核弹头。

直到1985年苏联发展速度放缓,戈尔巴乔夫上台,这个时候中苏关系才开始有所缓和,来自北方的威胁被减轻了,不久之后在戈尔巴乔夫的努力下苏联进行了一系列经济改革。

以休克疗法为代表,苏联的休克疗法其实本质上是参考学习了中国改开之后的很多政策,不过中苏两国在体制以及国家建构的基础上的巨大差别,导致中国扛过了改革的阵痛期,而苏联却因此解体。


1992年刚刚独立不久的俄罗斯与中国签订了《关于中俄相互关系基础的联合声明》,这份声明理清了此前中俄存在的边界问题,从此中国北方的那个红色巨兽的威胁消失不见,俄罗斯无暇在远东投入什么力量。

从外蒙古到乌拉尔山以西的跨度数千公里的广袤土地成为了中国北方的安全屏障,三线建设与建设兵团在这一时期终于可以淡出人们的视野了。

站在当时人们的角度看,其实苏联解体在20世纪80年代是一件很难想象的事情,因为在1980年代初的时候苏联还如日中天,而中、美两国则陷入了严重的自我怀疑状态,甚至还在商量着苏联要真打过来了怎么办?


当时的苏联就如同流星一样来得快去的一块,1981年时候的苏联威慑是中美的梦魇,但在1985年时候,这种威胁就减轻了很多。

不过1985年时候,虽然中苏关系开始有所缓和,但苏联在远东的军事部署可是一点都没有放松的,威胁解除还要等苏联解体之后。

苏联经济发展速度迅速放缓,而里根政府上台后的一系列政策迅速取得成效,第三次工业革命进入尾声,美国在科学技术上相比苏联的优势达到极值。

站在当时人们的角度看他们会觉得:前一秒苏联还如日中天要把红旗插满全世界,但下一秒这个巨无霸的可怕形象就像气球一样被戳破了。


苏联解体后的一段时间中国这个在当时拥有近似“北约观察员国家”地位的准盟友就被美国抛弃,并且成为了美国的下一个准备消灭的对手,中国面临的外部形势在1990年代初刚刚转好不久又迅速恶化,只不过这一次,美国带来的威胁还是不比1960年代的苏联。

而在千禧年后,中俄关系的发展其实并不一帆风顺,

现在俄罗斯的政要们,包括普京,他们总把“北约东扩”挂在嘴边,说北约东扩是导致美俄关系不断恶化的主要原因,指责美国不尊重她们的安全诉求。

但真实的历史其实并不是这样,虽然现在看来北约东扩是严重威胁了俄罗斯的安全,但在当年,俄罗斯自己也是希望北约东扩的。


在北约东扩最高峰的时期,恰好也是苏联解体之后美俄关系最好的一段时间,因为当时的俄罗斯精英们满脑子都是一个想法:“北约又东扩了,那么再扩几年时间,是不是就轮到我们了?”

是的,千禧年之后的俄罗斯已经愚蠢到,他们满脑子想着加入北约,然后和美国一起对付中国,他们满脑子都是自己可以成为西方遏制封锁中国的最前线。

千禧年时候,俄罗斯军队最大的假想敌不是北约,不是美国,而是中国!当时俄罗斯在外交上一方面高度配合美国,默许北约东扩,而另一边积极拉拢日本,准备与日本组成在远东对抗中国的封锁线。


只不过这一时期的俄罗斯还保持着最后一丝理智:在成为北约成员国之前,还是不能和中国撕破脸,因此千禧年之后俄罗斯军队在远东的军事部署并没有多少加强。

虽然俄罗斯军队进行了很多以中国为假想敌的军事与战略研究,但都仅仅停留在研究阶段而没有付诸于实践,这才保住了两国关系没有撕破脸的局面。

而普京的这个如意算盘并没有得逞,美国并没有放过他们,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之后美国彻底和俄罗斯撕破脸,连带着日俄关系也陷入冰点

实际上最近十年以来,普京掌权的俄罗斯经历了国家战略层面堪称苏联解体级别的失败,他们每一次押宝都押错了地方,甚至因为前些年一直防着中国,导致到今天中俄一年的贸易额也不过一千多亿美元,


这是什么概念呢?中国与各国贸易额排名中,前10名的国家与中国的年贸易额都超过一万亿美元,而中俄之间一年是不到2000亿美元,而这几年我们知道中澳之间关系变得很差,但中澳贸易额逗比中俄贸易额更高。

当然了,今天的俄罗斯,就算他们站在一边也已经无法对中国构成什么威胁了,别说什么核武器,他们有核武器不也在乌克兰栽跟头吗?那凭什么威胁中国?现在已经没有人能判断俄罗斯作为一个强国的时代是否已经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