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一等功臣于水林:断臂后隐姓埋名,流浪马棚,师长找到他泪流满面

2023-02-07 17:05:02

1963年的一天,几辆军车缓缓驶进内蒙古赤峰市美丽河镇美丽河村。在这个地处偏僻、交通闭塞的小山村,平日里连小轿车都算是稀罕物件儿。更何况此次来的,听说还是位部队首长。

一时间,美丽河村炸开了锅。村民们纷纷放下手里的活,跟着村主任到路边迎接。

令大家颇为疑惑的是,结束视察工作后,首长突然打听起了于水林。

美丽河村的确有个叫于水林的人,12年前,他一路流浪来到这里。因为无亲无故、无家可归,又身患残疾,瞧着十分可怜,村民们便好心收留了他,给提供了一份马夫的工作。

首长跟着村长一路来到马场,远远的,还没等村长开口,他的目光就锁定了那个熟悉又陌生的身影。

首长快步走上前去,激动地热泪盈眶:

“你小子竟然还活着!我整整找了你12年!”

于水林究竟是谁?又有着怎样的特殊经历呢?
热血青年心怀革命理想

赤峰市位于内蒙古东南部。如果将中国地图视作一只“雄鸡”,其就正巧处在“雄鸡”咽喉的中心,连接着中原与塞外、华北与东北,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源于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赤峰地区曾经发展得欣欣向荣,早在清朝康熙年间就拥有了“古北口外第一繁富之区”的美誉,是远近闻名的商贸重镇。

然而当时间来到20世纪30年代,赤峰位置、交通、经济上的种种优势,都变成了危险的存在。因为日本侵略者盯上了这片富庶的土地。

1933年2月21日,日本纠集关东军、伪满军10万余人,兵分三路进犯热河。仗着压倒性的武器装备优势,第10天,日军就一路侵袭抵达了赤峰。他们用炮弹轰开城墙,张牙舞爪的一拥而入。

尽管奉命驻守赤峰的孙殿英,率领士兵激烈抗争了7天7夜,但最终还是在猛烈炮火中败下阵来,仓皇撤离。

至此,赤峰被强行划入“伪满洲国”的版图。

而1925年出生在赤峰的于水林,自本该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起,便生活在了水深火热之中。

他亲眼目睹家园被侵略者践踏,家人一个接一个惨死;亲身经历了罪恶的“奴化教育”,以及常人难以想象的折磨与身心摧残。

随着年纪一天天长大,“驱逐外辱,保家卫国”的种子,在于水林心中生根发芽。他早早下定决心,一定要参军从戎,为死去的家人、乡亲报仇雪恨,为家乡复兴、祖国安宁奉献自己。

时间一晃来到1946年。此时抗日战争已经胜利,日本鬼子被彻底赶出了中国大地。然而,人民期盼已久的和平并没能到来。

6月26日,蒋介石悍然撕毁《双十协定》和《停战协定》,集结25个旅、共计46万大军,突袭围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就此爆发。

这个惊天阴谋,蒋介石显然筹谋已久。早在同年1月初,他便密令国军第13军、52军等部,一定要提前做好准备,介时抢占战略要地,也就是由东北通往华北的重要关口:承德、赤峰一带。

说来也巧,自2月初国军大举进攻东北后,中共中央便针对性提出了“让开大路,占领两厢” 的战略。即让开主要交通线及大中城市,广占次要交通线及中小城市,寻找机会歼灭敌人有生力量。

其中在热河省,冀热辽中央分局及省领导机关就选择了,撤离省会城市承德,战略转移至赤峰。

就这样,解放战争正式打响后,国民党军队与解放军在赤峰狭路相逢了。

面对国军的猖獗进攻,全体军民团结一心。解放军战士不惧生死,以血肉抵挡枪炮,在前线奋勇杀敌。

赤峰人民则自发充当坚实后盾,为战士们送水送粮食、建兵工厂造武器、冒着战火抢救伤员。充分展现了什么叫做“共产党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

终于,1947年6月,随着解放军掀起大规模反攻,一举歼灭8万余敌军,成功解放赤峰。赤峰人民终于迎来了光明与自由。

而卧薪尝胆10多年的于水林,也终于等来了实现志向的机会。他毅然决然加入解放军跟随部队为“推翻国民党统治、解放全中国” 冲锋陷阵。

1950年10月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于水林又随中国人民志愿军第40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战场为国而战。

铁血战士身负重伤

中国人民志愿军第40军有着“旋风部队”的美誉,其不仅打响了抗美援朝的第一枪,还是全体志愿军中唯一一支打满5次战役的部队,妥妥的王牌精锐。

也正因如此,刚入朝不久,于水林所在的第40军118师352团3营,便接到一项重要任务。

此时,时任美国第八集团军司令兼“联合国军”地面部队司令的李奇微,在与志愿军近两个月的交手中,敏锐捕捉到了我军的一大破绽。

那就是,受路途遥远、交通受限、后勤补给不足等限制,志愿军前线部队随身携带的弹药、粮食、药品等重要物资,通常只能维持一个星期左右。而物资一旦消耗殆尽,志愿军都会暂时停止进攻,甚至主动后撤等待新一轮补给。

李奇微将此归纳为“礼拜攻势”,并针对性的制定了新的作战战略。

就这样,1951年1月25日,即抗美援朝第三次战役刚结束半个月之际。李奇微趁着我军大休整、等待补给的时机,突然发动20余万重兵,展开全面进攻。

奈何论起战略战术,美军在我军面前只能是黯然失色。

面对危机状况,志愿军司令部果断敲定反击战略——西顶东反,诱敌深入。

西线,以部分兵力实施坚守防御,吸引并牵制联合国军主要进攻集团。东线则由邓华将军带领我军主力诱敌深入,歼灭敌军。

而志愿军第40军118师352团3营所要做的,就是穿插到敌军后方,堵死敌人后路,以配合东线主力部队。

2月11日,352团3营一路急行军,及时赶到谷村一带设伏,等待溃逃而来的敌军。

可谁曾想,战士们等来的并非预想中的南朝鲜第8师,而是赶来支援的美军第2师机甲炮兵营。足足100多辆坦克、卡车,拉着“不计其数”的大炮,咆哮着向3营驶来,那阵仗简直令人触目惊心。

当然,3营战士们丝毫没有为此心生恐慌畏惧。恰恰相反,他们的战斗意志爆表,誓要将美军炮兵营拦截摧毁,以免前线主力遭受打击。

“8连负责正面与敌人交锋,3连和7连在占据制高点后,以猛烈的火力在侧翼支援8连,直到取得完全的胜利为止。”

随着3营教导员翟文清一声令下,战士们火速各就各位,向敌人发动进攻。

趁敌人不备,8连战士率先朝车队扔去数枚手榴弹,一连炸毁了好几辆卡车。

但美军也不是吃素的,其很快摸清了我军的大概方位,直接派出两辆坦克开路。

要知道,我军当时的武器装备是出了名的落后、奇缺,连子弹都得省着用。倘若坦克真开到最前头,此战恐怕凶多吉少。

危急关头,作为8连战士的于水林站了出来。他主动找到翟文清说:

“给我一枚反坦克手榴弹,让我去炸毁它们!”

翟文清知道,于水林有炸毁坦克的经验,是队伍里的不二人选。再加上情况迫在眉睫,于是他果断点头,将全营仅有的2枚反坦克手榴弹,都交到了于水林手上。

于水林把反坦克手榴弹装进米袋里,孤身一人越过壕坑,悄悄朝美军坦克摸去。

得益于战友们加强火力,吸引敌人注意的完美配合,于水林顺利来到第一辆坦克旁,掏出反坦克手榴弹精准扔到履带上。伴随一声巨响,坦克瞬间化作一堆烂铁。

敌人眼看大事不妙,立马展开了铺天盖地的火力攻势。第二辆坦克更是径直朝着于水林冲去,整个一副恨不得压死他的架势。

不过于水林临危不惧,他先以第一辆坦克的残骸为掩护。待第二辆坦克逼近之际,直接翻身一跃,钻到其视线盲区。然后干脆利落拉下手柄,塞进坦克的履带里,成功将其摧毁。顺便还朝驾驶舱扔进了一枚普通手榴弹,干掉了坦克驾驶员。

完成任务后,于水林又端起步枪,随8连战友继续正面冲锋。

尽管此时,美军已然被打得军心溃散、四处逃窜,但仍有不少士兵以车辆为掩护在做最后抵抗。

枪林弹雨之中,一枚子弹直直击中了于水林的右臂,霎时间血肉模糊。一旁的战友见状,连忙给他紧急包扎,劝说他下阵地治疗。

可看着残敌逃远的背影,于水林果断摇头,左手操起一枚手榴弹,强忍着疼痛追了上去。

他一路追到一处山坳处,果真发现了8个蜷缩在茅草堆的身影。

试问,一名身负重伤的中国志愿军,对上8个全副武装的美国大兵会怎样?至少在于水林这里,答案是:以一敌八,不在话下。

发现敌人的一瞬间,于水林的左手便条件反射式的高高举起,厉声喝道:

“缴枪不杀!”

8个美军还没来得及举枪反抗,就被吓得抱头投降了,生怕于水林真拉开手榴弹,和他们同归于尽。

其实此时,于水林因失血过多、疼痛剧烈,已经到了濒临崩溃的边缘。但为了不前功尽弃,他硬是咬牙强撑着,直到把8个美军押回营地交给翟文清,才放心的昏死过去。
一等功臣蜗居马棚

值得一提的是,这场横城反击战中,志愿军仅用了35个小时便粉碎了李奇微的阴谋诡计,不仅一举歼敌1.2万余人,还迫使美军溃退26公里之远,给李奇微留下了不小的心理阴影。

而其中,炸毁2辆坦克、成功拦截美军支援部队,还在负伤情况下生擒8个敌人的于水林,显然战功突出。

所以,在将于水林送往后方治疗后,翟文清立即上报战绩、为他请功。最终,于水林荣立一等功,命名为二级战斗英雄。

只可惜这份荣誉,不单单意味着认可与荣耀,也代表着永远的遗憾。

因为伤势过于严重,待于水林从昏迷中清醒过来时,看到的就是已经截肢的右臂。

没有右手就没法拿枪,不能上阵杀敌了!这个认知令于水林痛不欲生,可又无能为力,只能在剧烈痛苦中慢慢接受成为残疾人的残酷现实。

于水林不愿让战友们为自己遗憾担心,更不愿增添部队和国家的负担。他选择隐瞒自己截肢的消息,悄悄提交退伍返乡的申请,独自回到家乡赤峰市美丽河村。

前面就提到过,于水林的至亲都死在了日军的残暴统治之下。哪怕回到生他养他的家乡,于水林依然漂泊无依,没有家也没有亲人了。

不幸中的万幸是,尽管于水林刻意隐瞒了自己“一等功臣”和“二级战斗英雄”的身份。

但友善的村民们出于同情,还是纷纷伸出援手,不仅将生产队的马棚腾出一个位置,供他无偿居住;还给于水林安排了一份马夫的工作,让他可以自力更生、养活自己。

就这样,于水林形单影只的,在马棚里居住了整整12年。直到他曾经的营队教导员翟文清找上门来。

其实当年于水林不告而别后,由于迟迟不见其归队,又打听不到他的任何消息,部队里一度流出传言说,于水林可能不治身亡了。但翟文清怎么都不相信。

这么多年以来,从3营教导员一路成为118师师长,翟文清从未停止过寻找于水林的消息。

功夫不负有心人,50年代末,翟文清终于将于水林的家乡,从入伍时登记的热河省,一步步缩小到了美丽河镇美丽河村。

然后在1963年,借着到内蒙古考察的机会,翟文清抱着试试看的念头,专程来到美丽河村打听于水林的消息。

那天在马棚重逢时,翟文清是又惊又喜又难过,他开心于自己苦寻12年的好战士还活着,却又无法接受他失去了一条手臂,处境还如此凄凉。

翟文清紧紧握着于水林的左手,眼含热泪,认真看了他很久很久。待心情平复些许后,翟文清高声向周围满脸疑惑的村民“炫耀”:

“他可是我的兵,打过抗美援朝,还是一等功臣呢!”

随后在翟文清的帮助下,于水林终于恢复了应有的待遇。他离开马棚,住进了当地政府安排的新房子里,还与一个倾慕于他、有些弱视的姑娘结为夫妻。

曾经的战友们得知于水林还在人世后,接连赶来看望他,同他叙旧。很多部队、机关还争先邀请于水林前去演讲,分享他的英雄故事。

至于翟文清,他亲自操办了于水林的婚礼与葬礼,还曾专门制定一块“英雄匾”赠与于水林。

英雄虽已落幕,但他的精神永垂不朽,他的事迹将永远被后人铭记于心。谨以此文向于水林英雄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