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1898年,铁血宰相俾斯麦临终前,留下的最后一张照片,这张照片之所以能留下来

2023-05-06 17:03:50

1898年,铁血宰相“俾斯麦”临终前,留下的最后一张照片,这张照片之所以能留下来,原来是两名“无良”记者的杰作,当时的他们获悉俾斯麦已经处于弥留之际,于是买通了门卫雇员,偷偷溜进了病房,拍下了这一张所谓的“独家照片”,几个小时后,俾斯麦的心脏永远停止了跳动。
1890年俾斯麦卸任之后,一直居住在汉堡附近的弗里德里希斯鲁庄园。他深居简出,撰写自己回忆录。
在生病之后更是谢绝了所有访客,除了自家人和家里的忠实仆人,没有任何人能看到俾斯麦都样貌。就连威廉二世想要来探访以示当局的关怀,都被一一谢绝了。
俾斯麦住院弥留之际,许多记者整日围绕在医院周围,试图寻找突破口,期望能够拍下俾斯麦的现状,抢先发布新闻,但都失败了。
在俾斯麦的管束下,家人对医院病房严防死守,不给记者们留下任何可乘之机。
但是人多了总有几个坏事的分子,更何况俾斯麦英雄垂暮,身边的人有些其他心思也是有的。
在记者的有心收买下,终于有人为金钱所诱惑,给记者提供了可乘之机。
这一天,原本应该有人防守的病房门口竟然空无一人,有两个记者趁机溜进病房内做了一番布置,然后拍下了一张照片。
此时的俾斯曼已经是弥留之际,对记者的所作所为毫不知情。而这张照片也成为了俾斯麦人生中的最后一张照片。
鉴于俾斯麦不允许任何外人见到他临终前形象的命令,和俾斯麦家族的势力。两位记者虽然抢拍到了俾斯麦临终的照片,却迟迟不敢公布。
一直到大约半个世纪以后,这张记录了一个伟人生命最后时刻的照片才得以面世。
只见照片中的他双眼紧闭,暮暮垂已,就如一个普通老人一般,没有了曾经政坛上的铁血风采。
俾斯麦从小就是一个能折腾的人,他非常清楚自己心中的梦想。
中学时候,他学得最好的是语言学,精通英、法、俄以及荷兰语、波兰语等五国语言。
这也为他今后走上政坛,成为一名出色的外交家奠定了坚实基础。
1847年,33岁的俾斯麦当选为柏林州正式议员。这也是他步入政坛的第一步。
后来他连续8年担任法兰克福联邦会议的普鲁士王国代表及大使。这期间,他表现出了强大的外交手腕,树立了坚毅的普鲁士民族精神。
他用在会议上吸烟的举动正面硬刚奥地利王国代表,坚强维护普鲁士王国的权益。俾斯麦认为一个合格的政客,是无论任何情况下都要以国家利益为先。
也只有建立在维护自己国家利益之上的友好外交,才能结成真正的同盟。
真正把俾斯麦推上顶峰的是威廉一世。他们两个携手并进,互相成就。
威廉一世与议会之间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在威廉一世的力荐下俾斯麦应势成为普鲁士王国的首相兼外交大臣。
有了权利之后的俾斯麦开始大展拳脚。他深知民族独立的重要性,1864年至1870年,他先后策划了普鲁士对抗丹麦、普鲁士对战奥地利以及普鲁士与法国之间的战争。
俾斯麦并不反对战争,但是他也不是好战分子。他认为战争是国家统一的必要手段。
同时他很明确战争的目的是为了国土统一,因此战争中他带领普鲁士王国士兵以最小的代价收复国土。
对于列强们,他只要驱逐,并不会赶尽杀绝。这也是俾斯麦外交手段的高级之处。
通过这三场战争,普鲁士完成了国土统一,建立德意志王国,并由此走上强国道路。此后,俾斯麦的发展重心由对外转向对内。
为了能够专心发展强大国家,在俾斯麦的周旋下,德国先后与奥地利、俄国签订友好协议。
德国统一之后,俾斯麦更多的是专注于发展国内经济。
在国政上,俾斯麦是忠实的保守派,他维护威廉一世的权威。面对议会的资本主义自由派理论,他更多的是支持工人运动。
俾斯麦深谙为政者平衡之道,因此他建立工人养老金制度、医疗保险制度和社会保险制度。这是一次大胆的尝试,也是全世界最早的工人保障制度。
也正因为如此,俾斯麦虽然有着“铁血首相”的称号,却也赢得了坚实的群众基础。这也是“民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思想体现。
因此,当俾斯麦卸任归田的时候,百姓们沿街欢送,对他十分不舍。
作者:大鱼
编辑:兰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