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吃货苏轼:走到哪吃到哪,他把被贬谪的一生,过成了舌尖上的中国

2023-10-09 17:05:04

 

提起苏轼,我们的印象会停留在哪里呢?也许是早读时咿咿呀呀地“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也许是从儿时就被父母耳提面命必须背会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又也许是老师上课时拿来举例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提起苏轼,我们早已将他固化成了课本中的一首首佳作,将他视作冷硬的文字,视作没有温度的一张肖像画,视作与我们有云泥之别不可企及的东坡居士,却很少有人能相信,大诗人也不乏俏皮可爱的人设,虽“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这位三千年难出其右的大诗人,其实背地里却实打实是个大吃货。


一、遇王安石变法,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苏轼,生于巴蜀之地——眉州眉山,其父苏洵苏老泉,大器晚成,对诗文颇有造诣。苏轼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俱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之中,由此可见苏家的文化底蕴之深厚。而苏轼自幼聪颖,天赋异禀,又得到了良好的书香熏陶,为他后期的发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嘉祐元年(1056年),苏洵带着时年二十一岁的苏轼和二儿苏辙一起,自偏远的巴蜀地区一路东下,进京赶考,并于1057年参加了科举考试,当年的主考官是文坛领袖欧阳修,小考官是诗坛新将梅尧臣,两人正在大刀阔斧地进行诗坛革新,而苏轼的文风就像一股劲风,将两位考官吹了个踉跄,当即大加赞叹——苏轼的《刑赏忠厚之至论》深得欧阳修赏识,但因欧阳修误以为此文乃自己弟子曾巩所作,为避嫌,将苏轼判为第二。

但尽管如此,苏轼的胆识、见识、学识均得到了欧阳修的首肯,并大胆预言苏轼的文章日后必得独步天下。

在欧阳修不遗余力地推崇之下,苏轼声名大噪,名动京师,他的新作传遍了京师的各个角落,人人都以和苏轼共宴为傲。正在父子三人打算在京师大显身手之时,他们的母亲因病去世,兄弟俩随父回家奔丧,直至守丧期满才重回京师。

此后,苏轼仕途还算顺畅,因为朝中有赏识他的欧阳修帮衬,顺风顺水地过了几年舒坦日子——1066年,苏洵病逝,苏家兄弟俩扶柩还乡,为其父守孝三年,三年期满,苏轼还朝。

而此时的朝野,早已不复三年前,苏轼回朝之时,正值王安石变法,激进的改革家王安石疯狂打压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而欧阳修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也被王安石怒斥:

如此人,在一郡则坏一郡,在朝廷则坏朝廷,留之何用!

勒令与苏轼交情深厚的欧阳修致仕回家。

不仅如此,许多与苏轼私交甚好的友人也都是保守派,因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他们纷纷被迫离京。

一时之间,朝野动荡不安,风雨飘摇,二十一岁的苏轼所见海晏河清的平和朝廷,不复存在。

而苏轼,也跟随着这一股跌宕的政治浪潮,开始了他三起三落的人生,在逆境中不屈不挠,乐观积极,开启了他美食家的天赋。

二、乌台诗案被贬,吃货天赋开始显露

苏轼的第一次被贬,源于一封上任湖州知州后给神宗的《湖州谢表》,在这封例行公事的文书中,苏轼因贬官至湖州而发了几句牢骚:

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本来这些话并无暗讽之意,但此时正值变法失利后的改制时期,大兴“文字狱”,而苏轼因为一直反对变法,字里行间或多或少涉及到自己对新政的看法,他之前反对变法,一直被新党怀恨在心伺机报复,这次终于抓住了机会,御史们编织罪名,说他“谤讪新政”,对皇帝大不敬,罪大恶极,死有余辜。

担心《湖州谢上表》的语句不足以定罪,他们又从苏轼的其它诗作中挑出他们觉得隐含讥讽意味的诗句,添油加醋,大肆宣扬苏轼的种种罪行。

元丰二年七月二十八日,仅上任三个月的苏轼被御史台逮捕后押至京师,因此事受牵连者有数十人之多,这便是着名的“乌台诗案”。

而这一巨大打击也成为苏轼的滑铁卢,新党誓要将苏轼置于死地,而苏轼平日里为人率直,人缘甚好,许多元老纷纷上书神宗,甚至连已经退休的王安石也上书言:“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

在一众人的共同努力下,苏轼得以从轻发落,被贬谪至黄州任团练副使。苏轼下狱达一百零三天之久,险些遭遇杀身之祸,幸亏赵匡胤曾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也因为多方共同援救,他才躲过一劫。


被贬黄州是苏轼经历的第一次大起大落,黄州偏僻苦闷,苏轼又刚刚经历牢狱之苦,官场失意,带着家人开垦荒地,由此也敲开了美食界的大门。“自笑平生为口忙”,吃货苏轼的人生,从这里开始。

他带着家人开垦荒地,种菜做菜吃菜,“东坡居士”由此而来。

摸鱼,做鱼,做饼,采野菜,能看见的食材,苏轼一样都没有放过,后世闻名的“东坡肉”也是在这个时期烹饪出来的——老百姓为了感谢苏东坡带领他们抗洪,便杀猪宰羊送给苏轼,苏轼推脱不了,便将猪肉加工以后回赠给百姓。

大诗人虽然做了厨子,但也不忘作诗,《猪肉颂》便是一篇吃货的吃肉指南:

净洗铛,少着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

不止有肉香浓郁的东坡肉,还有软烂的东坡肘子,弹滑爽口的东坡豆腐,汤鲜肉嫩的东坡鱼……东坡菜系也占据了中国美味食谱的半壁江山啊。


三、无奈自请外调,为荔枝愿长居岭南

在黄州苦熬了几年,等到宋神宗驾崩,司马光为相,苏轼开始了扶摇直上的升官之路,一路升至正三品,但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打压王安石集团时,他仿佛看到了曾经的“王党”。

苏轼终究不适合在官场生存,他既没有圆滑的处世之道,也不能对看不惯的事情睁一眼闭一眼,他又猛烈抨击旧党执政后暴露出的丑恶嘴脸——由此,新党不容于他,旧党排挤于他,万般无奈之下,苏轼自请外调,出任惠州太守。

到了惠州,苏轼又开始放飞自我,因为羊肉价格很贵,且一天只卖一头羊,苏轼买不到羊肉,便打起了羊脊骨的主意,将羊脊骨高汤焖煮,再浇上美酒,撒上盐,最后用火烤,烤得羊脊骨滋滋冒油,甚是好吃。

虽然已经年迈,苏轼却仍然开心得像个孩子,他写给弟弟苏辙的家书《与子由书》中,没有发泄愤懑,也没有诉说坚信,只是分享了自己新发明的美食:烤羊脊骨,“得微肉于牙綮间,如食蟹螯逸。”


字字句句间,对生活的乐观与豁达,趋近极致。

在惠州,苏轼还遇到了愿意为之终老于此的美食--荔枝。“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荔枝真是太好吃了,单单是为了每天都能吃到荔枝,我就愿意长居于此。

为了吃荔枝,苏轼甚至患上了痔疮,但是一个吃货怎么会被轻易打败呢?苏轼自创了茯苓疗法,“茯苓去皮,捣罗入少白蜜,杂胡麻食之,甚美。如此服食已多日,气力不衰,而痔渐退”,既治了痔疮,又能享受美食,在惠州的日子真是太美好了。

四、天之涯海南岛,研究生蚝百种吃法

然而,上天并不愿意放过这个一生命途多舛的老人,被贬惠州的第三年,京城来旨,宋哲宗执政,新党抬头,进一步打压太后一党,时年62岁的苏轼被贬至儋州,也就是如今的海南岛,这在当时是仅次于满门抄斩的刑法。

一贬再贬,贬无可贬,苏轼的中晚年一直奔波在被贬的路上,直至他生命的最南端——海南岛荒芜瘴疠,粮食短缺,这对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来说,想必是有去无回了吧。


好在苏轼这一生,虽然坎坷,却总能保持乐观洒脱的心态,迅速适应新环境,活出属于自己的恣意潇洒。在海南岛,他仍旧坚持每晚用热水,迎风用木梳梳头,虽然这里是真正的天之涯,苏轼却仍然拥有兴致盎然的生活。

而吃货的基本素养让苏轼没有放过这里的任何野生动物,尤其是生蚝,如果苏轼这一时期也写一篇《生蚝书》,那一定可以涵盖世界上最齐全的生蚝吃法——炭烤,清蒸,蒜蓉,但他写给家里人的书信中有说:

每戒过子慎勿说,恐北方君子闻之,争欲为东坡所为,求谪海南,分我此美也。

海南岛的生蚝实在太美味了,你可千万不能让别人知道,不然他们都争着抢着要被贬到海南岛来和我抢生蚝吃了。

字里行间居然见不得一丝半点的悲苦,反而满满都是豁达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五、问汝平生功业,不过黄州惠州儋州

苏轼在海南岛吃了整整三年的生蚝,最终等到了赦免的消息,66岁的东坡居士回京途中经过常州之时,一病不起,弥留之际,他仅留一句: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苏轼这一生,纵然在贬谪的道路上奔波不止,却也用自己的足迹硬生生刻绘了一部《舌尖上的中国》,虽然颠沛流离,却能永远保持随遇而安的心境,得之我幸,失之我命,尤其为官场险恶劳心劳命,不如静下心来品尝各方美食。

因为,尽管生命艰难,但总有江上清风,山间竹林,诗词歌赋,红颜知己,总有东坡肉、烤羊脊、荔枝、烤生蚝,总有心宽似海,豁达乐观,率直潇洒,恣意快活,不论身处何种荒蛮之地,只要保持热爱和期待,哪里都有诗和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