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创业初期遭人背叛,刘邦三打丰邑,汉高祖的军事能力被低估了吗?

2023-12-12 17:05:04

上期小步说到刘邦在芒砀山落草,并且获得了吕家的经济支持。

那么在风起云涌的秦末大时代,主角刘邦是如何混出一番局面的呢?
一、沛县起兵1、刘邦一波三折回归沛县

如果没有大泽乡的那团火焰,刘邦还不知道要在芒砀山里藏多久。

随着陈胜、吴广“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怒吼,点燃了人们心中的愤怒。以大泽乡为中心,周边的郡县纷纷干掉原来的县令,以呼应陈胜。

沛县县令听到风声,吓得瑟瑟发抖。本着“打不过就加入”的原则,县令也想起兵响应,但是又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

原本就在沛县担任公务员的萧何和曹参劝说:大人您是秦朝的官吏,现在要起兵响应陈胜,恐怕没有多少人愿意相信。我们可以招募逃亡在外的人,至少可以得到数百人。有了这股力量,就好办多了。

《史记·高祖本纪》:掾、主吏萧何、曹参乃曰:“君为秦吏,今欲背之,率沛子弟,恐不听。愿君召诸亡在外者,可得数百人,因劫众,众不敢不听。”

萧何在初期出了大力气

这数百人都是谁呢?

可不就是刘邦的芒砀山旅游团嘛!

未来的头号保镖樊哙屁颠颠跑去给刘邦报信,老刘头带着人兴冲冲地往沛县走。

没想到等人回来了,沛县县令又后悔了,关闭城门不让刘邦进来。

几百个人想要攻打一座县城,不说可能性不高吧,至少也是痴人说梦。

于是刘老三打算以德服人。

他给沛县父老写了一封信,用箭射入城内。

在信里面,刘邦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连哄带吓,成功说服了乡亲父老。大家干掉了说话不算话的沛县县令,打开城门迎接刘邦。

顺带提一句,这里说的是“县令”,说明沛县是一个大县,人口在一万户以上。

大家推举刘邦为首领,萧何与曹参等人帮忙招募士卒,有两、三千人的规模。

《史记·高祖本纪》:于是少年豪吏如萧、曹、樊哙等皆为收沛子弟二三千人,攻胡陵、方与,还守丰。

这很重要!

3000人看上去不算多,但都是知根知底的沛县子弟,是刘邦可以信任的基本盘,是他的原始股本。

有了如此资本,后来不论是投奔楚王景驹,还是项梁,刘邦在他们麾下都是一股相对独立的势力,有着自己的话语权。
2、令人羡慕的开局阵容

有一说一,刘邦的开局阵容真的是令人羡慕。

西汉开国的162位功臣之中,有33位是沛县人,排名都比较靠前,名气比较大的有以下这么几位:

【萧何】:这位名气实在太大,“汉初三杰”之一,西汉功臣榜排名榜首,一国丞相级别的超级内政人才。有这位爷在,刘邦永远不用担心后勤物资不足。

【曹参】:允文允武,出将入相,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全能型人才,西汉功臣榜排名第二。项羽麾下头号猛将龙且和“汉初三大名将”之一的英布,都在曹参面前吃过大亏。

【夏侯婴】:刘邦的铁哥们儿,极为擅长车战,追随刘邦南征北战,并且救过刘邦一双儿女的命。他还是三国时期夏侯惇、夏侯渊的先祖。

【樊哙】:刘邦头号打手,武力担当,同时智力值也不低。作战极为勇猛,乃是不可多得的冲锋猛将。最高光的时刻在鸿门宴,其悍勇让霸王项羽都非常欣赏。

【周勃】:“安刘氏者必勃也。”早期跟随刘邦对战章邯、项羽,在西汉开国之后,戏份丝毫不减,多次成功平叛,堪称除韩信之外的西汉第一大将。

这阵容不服不行~

以上是刘邦沛县起家时候的初始阵容,文臣武将齐备,有总管后勤的、有智勇双全的、有冲锋陷阵的。

阵容搭配合理,各项能力齐全,能够满足创业初期的一切要求。

而且最神奇的是,这帮人在随刘邦起兵之前,看不出任何出类拔萃的迹象。

萧何是文员,曹参是狱吏,夏侯婴是开车的司机,樊哙是卖狗肉的,周勃是兼职吹丧乐的。

就这么一帮人聚在一起,居然在秦末的大时代爆发出不可思议的光芒,成为名垂青史的人物。

在古代历史上,恐怕只有朱元璋的初始阵容厚度能够与之相比。

此乃天授,羡慕不来啊~



二、初期的艰苦奋战

1、雍齿背叛,一打丰邑

刘邦成立公司之后,就带着人在外面拓展业务。将丰县和沛县这一片作为大本营,留雍齿防守丰县。

前面提过,丰沛这片区域在战国时期是楚、魏交界之地,丰县属于魏国,沛县属于楚国。

当时陈胜派周市来恢复魏国的地盘,周市将主意打到了丰县的头上。

他派人去联系雍齿,说丰县本来就是魏国的县城,让雍齿赶快投降。

《史记·高祖本纪》:周市使人谓雍齿曰:“丰,故梁徙也。今魏地已定者数十城。齿今下魏,魏以齿为侯守丰。不下,且屠丰。”

雍齿原本是沛县的豪强,论各方面条件要比家道没落的刘邦好很多,这让他平时不大看得起刘邦。

结果刘老三被众人推举为沛县的首领,雍齿只能屈居其下。

这就让人很不爽!

于是借着这个机会,雍齿跳反,带着丰县投奔了周市。

雍齿:我就是不服这个刘老三!

刘邦收到消息之后那个气啊~

我这出差刚走,你就跳反啦?

于是也不对外扩张了,刘邦带着人心急火燎地赶往丰县,要找雍齿算账。

我们不止一次地说过,在古代打攻城战,难度是最高最高的~

刘邦这3000人顶多就是沛县的乡勇,论战术素养、训练水平和武器装备,都不能有太高的指望。

不出意外,丰县没打下来,刘邦还气病了。

《史记·高祖本纪》:沛公引兵攻丰,不能取。沛公病,还之沛。
2、投奔景驹,二打丰邑

转过年来,公元前208年。这个时候陈胜、吴广已经凉了,东阳宁君和秦嘉在留县立楚人景驹为楚王。

从“景”这个姓氏可以看出,景驹是当年楚国贵族的后裔。

留县的位置大概是在沛县的东南,有这么一杆大旗竖在那,刘邦自然而然地前往投奔。

半路上,遇见了另一拨投奔景驹的人马,大约一百多人,首领叫张良。

张良?

张良!!

是的,刘邦和张良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第一次见面了。

一番交谈之后,两人相见恨晚。

张良发现,眼前的这个半老头子虽然没什么文凭,但是悟性不是一般的高。

很多计谋,张良和其他人说,别人都听不懂。但刘邦却能一听就懂,理解其中的高明之处,进而采纳。

《资治通鉴》: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为他人言,皆不省。

张良感慨地说出了对刘邦的评价:

沛公殆天授!

这其实也是小步对于刘邦感受最深的一点。

论受教育水平,刘邦顶多算是读书认字而已,和张良这种学富五车的人压根儿没法比。

可偏偏这两个人能够在同一频道对话,这就难以用后天的教育来解释。

而且不止这一件事,后面我们会陆陆续续地看到,刘邦对于人心、人性的洞悉和把握,让他可以轻松驾驭能力比他高得多的人才。

这种能力,只能用天赋来解释。

天授也!

张良:看不出这人还挺聪明~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张良见过刘邦,也不去景驹那里上班了,就在刘邦麾下找了份工作。

投奔景驹之后,刘邦在公元前208年2月攻下砀县,补充了兵源6000人。

加上原来起家的3000人,刘邦此时麾下已经有9000人了。

老规矩,下雨天打雍齿,闲着也是闲着~

老刘头带着9000人第二次攻打丰县,还是没打下来。

《汉书·高帝纪》:二月,攻砀,三日拔之。收砀兵,得六千人,与故合九千人。三月,攻下邑,拔之。还击丰,不下。
三、归附项梁,三打丰邑

等到了公元前208年4月,形势再次发生变化,项家军渡江北上了。

这天下,只能有一个楚!

很显然,楚王景驹和楚国项梁的IP地址冲突了。

怎么办呢?

很简单,只留下一个不就好啦?

于是,景驹被项梁给干掉了。

于是,刘邦只能再次去拜码头。

项梁给了刘邦5000人,还给了10名将领。

这下子,刘邦麾下的士卒超过10000人了,第三次攻打丰县总算是打了下来,雍齿投奔魏国。

《汉书·高帝纪》:四月,项梁击杀景驹、秦嘉,止薛,沛公往见之。项梁益沛公卒五千人,五大夫将十人。沛公还,引兵攻丰,拔之。雍齿奔魏。

刘邦:总算报了一箭之仇

打下丰县其实并不奇怪,刘邦的军事能力是被严重低估的。

在得到韩信之前,所有的大仗小仗基本上都是他自己来。

哪怕是在拥有韩信之后,在荥阳和楚霸王项羽刚正面,也是刘邦亲自上阵。

不说带兵的水平有多么高超吧,至少能力合格是不成问题的。

这里要多看一眼的,就是上文说到的刘邦的独立性。

由于有着自己的士卒,所以无论是和景驹,还是和项梁,刘邦都是一种合作加盟的方式。

就像这次景驹和项梁火并,刘邦就完全置身事外,实力丝毫不受损。等他们分出胜负了,再去投奔胜利者。

项梁当然也不傻,真当那5000人是新用户注册的大礼包?

那10名五大夫就是去制衡刘邦的!

项梁为什么要搞这么麻烦呢?

一是项家军刚刚在江淮立住脚,还需要广泛招募各地的豪杰来投奔,场面上不能太难看。

二是章邯那边正在横扫中原。帮助刘邦拿下丰县,可以进一步增强江淮地区的战略纵深,有利无弊。

就这样,刘邦顺利进入项梁麾下,开始了与项羽并肩作战的一段时光。

后来又发生了什么事呢?

请看下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