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自古能征惯战之士无数,为何独尊关羽为圣?三大理由,实至名归

2021-07-06 09:36:51

中国是个崇尚“内圣外王”儒家思想的国度,文尊孔子,武尊关羽。

几千年来,历代帝王祭祀孔子,称孔子为“文圣”,基本没人提出过异议。

可是,尊崇关羽为“武圣”,多多少少会有些不同声音——凭什么?

理由很多,只说三个。


第一,称“武圣”者,必定武力指数超群,冠绝一时。

虽然《三国演义》写的诸如温酒斩华雄,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斩文丑等等事迹属于虚构,但并不能否定关羽的高超绝伦的战斗力。

《三国志》作者陈寿明确称关羽是“万人之敌,为世虎臣”!

其集中体现在斩颜良一事上。


书中写:“绍遣大将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曹公使张辽及羽为先锋击之。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于万阵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

两军对垒,颜良端坐在自己的数万兵众拥簇之中、安坐于麾盖之下,全面指挥作战。这个时候,关羽凭着自己无可抵挡的盖世武力,从万军之中杀开一条血路,直奔到颜良跟前,手起刀落,把颜良斩了。不但斩了,还提着颜良的脑袋按原路杀回,“绍诸将莫能当者”,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溃众而出。

什么叫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如同探囊取物?

关羽这次玩的就是。

或者有人强词夺理,认为关羽这属于偷袭,玩虚的,趁颜良不备,突施杀手。

但是,冷静一下,就算颜良是在战场上打瞌睡被关羽偷袭了,也不可能战场上颜良手下的成千上万名将士兵卒都是在打瞌睡吧?他们为什么阻拦不住关羽的冲杀?以至于关羽说来就来,说走就走,在千军万马之中来去自如,如出入无人之境。如果关羽不具备予取予求的能力,恐怕做不到这点吧?换其他人,恐怕完成不了这样惊艳的表演吧?


事实上,三国以降,历朝历代,每有凶悍勇猛之士出现,人们都喜欢以关羽作为标杆来比较,如刘宋之薛安都、南齐之周盘龙、隋之史万岁、唐之尉迟恭等等。

即便是宋之名将岳飞,早年也把关、张视为自己的偶像。

可见,关羽的“万人敌”之名,还真不是《三国演义》的夸大和虚构。

第二,能被冠“武圣”之名,必定军事谋略出众,独掌方面大军,战功赫赫。

上面提到的薛安都、周盘龙、史万岁、尉迟恭等等,也都是武力绝伦、战斗力爆表,均可称为“万人敌”,但他们的名气仅仅停留在猛将、悍将之类的称谓上。为何?军事能力缺乏,并非统帅级别的人才。

蜀汉集团经营荆、益二州,关羽独掌一州,可谓举足轻重,国之大梁。


关羽独领一军北伐,大败曹仁,自江陵突进五六百里,围困襄阳,又把曹仁锁死樊城。于禁、庞德引军来救,结果是七军被关羽放水淹灭,于禁跪降,庞德就死。五子良将之一的徐晃心胆俱寒,只好驻军原地等待张辽。曹操在许昌都坐不住,一度想迁都以避关羽锋芒。

从北伐开始,到败走麦城,关羽所牵制和交战的对手有曹魏方面的曹仁、于禁、庞德、徐晃、满宠、张辽;孙吴方面的吕蒙、陆逊、朱然、蒋钦、潘璋;自己一方的叛将糜芳、士仁等等。

无怪乎陈寿用了这四个字来形容关羽的赫赫威势:“威震华夏”。

当然,由于东吴的阴谋诡计,从背后捅刀子,关羽壮烈身死,但这并不能抹杀关羽过人的军事才能。


关羽听说西凉马超来投,曾写信询问诸葛亮:“超人才可比谁类?”诸葛亮答:“孟起(马超字孟起)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西汉开国大将英布)、彭(西汉开国大将彭越)之徒,当与益德(张飞字益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关羽号称美髯)之绝伦逸群也。”

诸葛亮的话并不是单纯奉承和吹捧关羽,的确是客观的评价。

说到这,凭心而论,论个人武力超群、军事才能出众的,中国古代历史上也不泛其人,如唐之薛仁贵、宋之韩世忠等辈,但他们和关羽相比,明显少了许多忠义色彩和个人魅力。

史书中并没提到关羽、张飞和刘备结义为兄弟,但记述有他们早年“出则同坐,入则同卧”的经历,情义已胜似兄弟。《山阳公载记》:“超因见备待之厚,与备言,常呼备字,关羽怒,请杀之。”马超入蜀后,因宠恃骄,常直呼刘备的名字,关羽为刘备抱不平,要杀马超,这是一种兄弟义气。而关羽身陷曹营,心系汉室,留下了“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民间谚语。


以关羽发动的襄樊大战论,由于自古以来人们都喜欢以成败论英雄,这场大战是以关羽的败亡降下帷幕的,很多人就喜欢以之为论据大斥关羽的种种不是,指责关羽太过盲动,以至于自己身死之外,还葬送了蜀汉集团的大好前程。

但是,从来兵凶战危,战场上的情况转瞬万变,没有谁能预料下一秒会发生什么,也没有谁有百分百的胜算。

假若不是事后诸葛亮,我们在关羽发起这场大战之前,设身置地地来想,这场大战是否发动得毫无道理。

襄樊大战的爆发时间是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此前一年(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刘备发起汉中之战,不但占有了汉中之地,还阵斩了曹操大将夏侯渊。曹操被迫亲征,但刘备拒险而守,曹操寻找不到有利战机,不得已撤兵。

刘备由此具备了出秦川的条件,则曹操的大军必要分重兵据守关中。

而蜀东孟达、李平(李严)的军队已从房陵进攻上庸,刘封则从汉中沿沔水顺流而下相夹击,迫降了上庸太守申耽。

关羽所驻守的荆州,襄、樊掌握在曹操手中,江夏、长沙、桂阳操控在东吴手里,关羽所据只有南郡、零陵和武陵,生存压力比较大。

当年,诸葛亮在隆中又给刘备及其集团策划好了战略大方向:曹操势力强劲、风头无两,暂时难于与之争锋;孙权积父兄三代功业割据有江东,可以以之为外援而不可以图谋,刘备集团能够经营的唯有荆、益二州。一旦跨有荆、益二州,制定、执行好内外政策,静观天下有变,派一员上将率领荆州军队挺进宛县、洛阳,刘备亲率益州大军出师秦川,雄图大业可成,汉室可复兴。

刘备在其后的行动中,都严格按照“隆中对”的战略思想规划执行。

而在刘备的心目中,关羽显然就是那个“率领荆州军队挺进宛县、洛阳”的最佳人选,否则也不会让关羽独领一军来驻守来镇守战略要地荆州。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这年,关羽已经年近六旬了,自然有一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


刘备已经胜利夺取汉中,出师秦川的条件已经具备。上庸申耽已经投降,后顾之忧似乎已经解除。

另外,樊城守将曹仁虽然已经平定了宛城的侯音之乱,但宛城被屠,曹仁的后方不稳。

作为一个军人,关羽负起应有的责任感,他认为出宛、洛的条件已经成熟,于是选择了进击魏国驻守的樊城。

虽说蜀汉和孙吴在建安二十年达成了协议,荆州分属已定,但来自东吴的威胁,关羽也不是没有考虑过,但他知难而进,愈加彰显出要克复中原、忠于汉室的碧血丹心。

一句话,关羽的北伐,其气概和决心一点都不输于诸葛亮之五出祁山。


为了防备孙吴小人使坏,关羽曾做了精心的准备:修筑江陵城、建造烽火台预警系统、训练水军。

关羽认为,一旦出击樊城顺利,东吴方面如果要搞什么小动作,自己有这套烽火台预警系统,足可解决一切问题。

反过来说,关羽如果不在这个时候进击樊城,一旦樊城的曹仁打过来,始终不忘收复荆州的东吴说不定会配合曹军做出什么事来。

主动出击,反而会占据先机。

于是,襄樊之战就打响了。

初期战事完全按照关羽的设想发展,进展顺利,梁、郏、陆浑等地反曹势力纷纷遥接关羽的印信和号令,形势大好。

但遗憾的是,关羽孤军北伐,没有得到有力的策应和援助,樊城守将曹仁以死坚守,曹操的援军源源不断地赶来,东吴忽然背后捅刀,糜芳、傅士仁又不战而降,江陵城中将士的妻、子都做了俘虏,关羽的部众散尽,形势急转直下,最终关羽在临沮兵败被杀。


关羽的兵败身死影响巨大,也最终构定了三国格局,使整个蜀汉国成了偏安一隅的小国。

但无论如何关羽是以己一支偏师对抗孙、曹两大集团,虽败犹荣。

楚汉相争,项羽是在拥有绝对优势的情况下被刘邦一点点逆袭,最终在垓下做了逃兵,逃来逃去,在乌江自刎,尚且成为光照千古的大英雄。

关羽以兴复汉室为己任,审时度势,强挑横梁,可谓气吞山河,并且搅得中原天翻地覆,几乎就要成功,壮哉!

纵观整个三国时期的大规模战事,以一人挑大梁独唱主角的,仅此一出!

无怪于刘晔因称赞:“蜀,小国耳,名将唯羽。”

综上所述,个人武力超群,军事能力一流,影响力巨大,个人生死关系到天下局势的变化,赤心报国,行事历历落落,以忠义自律,死而后已,则关羽被尊为“武圣”,实至名归。


千载而下,以此为标准,有资格称“武圣”者,除关羽之外,也只有宋之岳飞可以比肩。

实际上,岳飞一直都是视关羽为偶像,事事争向关羽看齐。《金佗续编》卷二八《江东邵缉献书》中,记载有岳飞说过的话:“若使岳飞能手执重兵,进退禀命,何愁大功不建?生死又何足道哉!后世史书载上岳飞之名,当与关羽、张飞等英雄豪杰不相上下。”(原话为:“使某得进退禀命于朝廷,何功不立?一死乌足道哉!要使后世书册中知有岳某之名,与关、张辈功烈相仿佛耳。”)

岳飞死后,也被民间尊为“武圣”;而“武圣”岳飞本人对关羽是如此尊崇,则关羽被尊崇为“武圣”.